网站支持IPV6 | 无障碍阅读 | 适老化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档案史志

《民乐年鉴2023·新天镇》

来源: 作者: 民乐县地方史志办 日期: 2025-03-19 15:45

【概况】    新天镇距民乐县城22公里,东接丰乐镇,西临南古镇,南靠肃南县,北连甘州区。地形以山地、平原为主,地势南高北低,纵坡大,沟壑多,平均海拔2862米,总面积24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21万亩。张扁高速公路S236延伸段南北贯穿,民南路、干山路纵横交错。全镇共有22个行政村、158个村民小组,6242户、24874人,其中常住4866户19875人。全镇共有分散特困供养户262户278人,低保户706户1769人(一类低保户101户199人、二类低保户365户866人、三类低保户215户621人、四类低保户25户83人),重度残疾人191人,困难残疾人121人。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26元。

【产业发展】    立足民南路、干山路区位优势,突出发展壮大马铃薯、中药材、高原夏菜、食用菌、规模养殖等特色丝路寒旱农业,着力打造祁连山浅山区产业经济带。全镇17.21万亩耕地,实现规模流转9.21万亩。2022年依托水肥一体化项目,已落实粮食总面积13.43万亩。其中: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1.4万亩,与爱味客签订销售合同1.25万吨;落实千亩以上标准化小麦种植基地4个,种植小麦4.3万亩;落实商品玉米面积5.92万亩、制种玉米139万亩;落实油料作物0.3万亩。推行支部“三链”建设模式,通过产业型党支部及产业党小组的“吸附”功能,把农民专业合作社、技术人才、种植大户能人聚集在产业链条上,培育了杨学海、马鹏、姚新、胡曰斌等党员致富带头人42名,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6家。保育草畜产业健康发展,鼓励农户进入合作社发展规模养殖,继续扶持壮大姚氏牧业、聚鑫、鹏欣、惠恩等9家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新建自繁自育生产线,提升科技养殖水平,提高标准化养殖质量,2022年动工新建吕氏海盛生猪养殖专业养殖合作社1个,改扩建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3个,对全镇生猪养殖小区配套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推进。

【乡村振兴】    以持续改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重点,以建设省级乡村建设示范镇为目标,稳步推进韩营、吴油、杏元村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创建,为全面推进乡村建行动探索成功经验和有效模式。深化村集体经济“提标倍增”行动,推行支部“三链”建设模式,通过盘活“三资”、抢抓项目等方式,使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逐步“提档升级”。加快集镇供热环保设施升级改造、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建设项目,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和农田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实施村庄道路提升工程,健全完善农村卫生厕所后续管护和公益设施共管共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提升清洁村庄建设成果。

【生态及地灾搬迁】    坚持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务实之策和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根本之招,聚焦政策宣传引导、搬迁政策落实、安置点规划建设、后续产业配套等重点,统筹算好“安全账”“民生账”“生态账”“长远账”“经济账”。立足各村地理区域位置,在充分考虑实际、尊重群众意愿需求的基础上,科学研判确定乐民新城、县城重点搬迁实施对象,共落实乐民新城搬迁户511户、县城158户。

【生态环境保护】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退耕还林7037.5亩,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工作责任,大力整治河道“四乱”,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补植补栽、苗木抚育管护工程,做好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坚决守好筑牢祁连山生态保护屏障。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水污染防治提升、土壤污染防治提升“三大行动”,全年通过争引环保专项资金40万元和农村综合改革资金10万元,将污水处理厂改造升级为日处理量为100吨/天的污水处理设施。持续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农作物秸秆和农田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新建垃圾中转站2处,扩建废旧农膜集中收购点1处,清理废旧农膜2300余吨。在持续巩固S236旅游公路沿线造林绿化基础上,年新增造林绿化面积达200亩以上。结合文明城市创建,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制度和环境卫生整治“网格化”管理机制,全镇共确定保洁员80名、公益性岗位人员44名,配备垃圾箱4210个、垃圾斗37个、手推式垃圾保洁车120辆、垃圾清运机械车7辆。健全环境卫生整治“网格化”管理机制,建立每周五开展大整治、每月开展大评比制度,设立环境卫生整治“红黑榜”,不断提升镇域环境质量。加大通村道路建设,硬化乡村道路22.64公里。深入推进“厕所革命”“风貌革命”,完成风貌改造576户,实施卫生改厕2254户,新建行政村公厕23座,改造土炕720户,健全完善农村卫生厕所后续管护和公益设施共管共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提升清洁村庄建设成果。

【民生保障】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和民政兜底保障政策,全年累计发放各类惠农资金1830.34万元,其中涉农奖补资金809.09万元,民政一、二类低保资金614.34万元,临时救助资金202.8万元,特困供养人员资金204.11万元。常态化开展防返贫动态监测,加强与民政、人社、残联、农业农村等部门信息互通,对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将符合条件的群众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及时给予临时救助,切实保障其基本生活。对困难群众,联合县级联系单位采取“物质+服务”救助模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资捐赠、生活照料、心理疏导、送医护理等多样化服务,确保困难群众救助“兜得牢”“兜得实”。

【社会治理】    持续深化平安镇村创建和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综治中心+党建网格”“司法所+调委会”等制度机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92件,消除风险隐患35件,解决民生实事160余件,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的温度。统筹做好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社会等领域安全工作,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排查88次,组织开展道路交通、烟花爆竹、食品药品等重点领域安全专项检查52次,开展应急救援演练3次,扎实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坚决守住安全底线。依托2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移风易俗,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关爱服务行动和练兵比武活动,持续整治高价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开展敬老、爱幼、助残等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形成邻里互助、爱心公益的良好社会风尚。不断厚植培育和弘扬诚信文化,表彰“好婆婆”“好媳妇”58人,“五星文明户”66户,“移风易俗”先进个人110人。坚持抓党员带群众,大力开展移风易俗,积极引导群众自觉破除陈规陋习,坚决反对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农村党员成为乡村文明的实践者、推动者,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基层党建】    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12次,干部集中学习48场次,研讨交流30场次,真正将学习成效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定力、扛起政治责任的动力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强基固本要求,打造五星级党支部2个、四星级党支部15个,整顿转化软弱涣散党组织3个。梯次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44人、村“两委”班子后备库干部80人。扎实开展“用清单、晒亮点、查不足、谈体会”活动,先后举办村干部培训班6期380人次,力促镇村干部能力素质“双提升”。认真落实党员教育管理,严格执行“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 ,加强流动党员跟踪管理和送学教育,吸收15名致富能手、返乡创业青年加入党员队伍,进一步激发党员队伍活力。实施“头雁工程”,将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领头雁”,通过“留、推、选、派”等形式,11名致富带头人选举担任村党组织书记,34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技术人才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为推动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打好人才基础。